放下視覺,改用觸覺與嗅覺,重新定義創新教學。用共好的方式打造一個平台,讓每一位視障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舞台,實現經濟獨立與自我價值。
台北的一個小教室裡,幾位視障學員正專注進行調香練習。他們無法用雙眼觀察精油的顏色、也無法依賴紙筆記錄,但透過靈敏的嗅覺和觸覺,小心地感受著每一瓶精油中蘊含的氣味層次。
這堂課來自芙彤園與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(PAVI)聯合推動的「視障調香師築夢計畫」。計畫推動者芙彤園創辦人兼首席調香師Stephanie詹茹惠,她透過創新教學法,帶領視障者找到突破職涯限制的新途徑。
課程設計初期,Stephanie就意識到,視障者在學習上並不缺乏天賦,而是缺乏能發揮天賦的引導與平台。
「他們比一般人更能專注於嗅覺與觸覺的感受,但過去一直沒有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來啟發這些潛能。」Stephanie說。
為了讓視障者真正掌握調香技術,她與團隊重新設計了每一堂課程:不再依賴視覺的引導,而是著重於氣味與質地的體驗,幫助學員用其他感官代替視覺記憶。教材的改寫、教學的調整、以及每個細節的優化,都是為了確保這些學員在沒有視覺輔助的情況下,依然能完整掌握專業技術。
從教室到市場:打破職涯限制的共好實踐
然而,對Stephanie來說,學習調香技術並不是這些學員的最終目標。「拿到證書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他們的技術能被市場認可,並且能真正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。」她認為,調香技術的價值不應只停留在課堂裡,而應該成為打開職涯大門的鑰匙。
也因此,芙彤園設立「秘香研製所 Me Lab」,一個專為視障者打造的創作與實驗空間。
在這個平台上,學員們能夠將自己的香氛創作從作品轉化為產品,並進一步成為市場中的商品。Stephanie解釋,取得國際調香師證照,如美國NAHA、法國格拉斯、英國The Guild等,只是他們的第一步。通過「秘香研製所」,她希望視障調香師們能夠學會如何以企業思維來創作,了解消費者需求、產品定位、品牌包裝等市場化概念,真正成為市場中獨立的創作者。透過這樣的共好平台,視障者不僅能創作,更能創業。
從夢想到現實:讓香氛創作成為職業
這個計畫的成果之一,是視障調香師陳一誠。他透過築夢計畫考取了多張國際調香師證照,並創作了兩款結合台灣歷史文化的作品〈海洋〉與〈島嶼〉,成功推向國際市場,成為具有文化價值的香氛商品。對陳一誠來說,這不僅是一項技術上的成就,更讓他看見了自己職涯的無限可能。
另一位學員江尉綺則透過香氛作品〈新生〉傳達她個人的生命故事。江尉綺自出生便視力受損,但她沒有因此局限自己。她用氣味來構建對世界的理解,並在〈新生〉中加入象徵重生與感恩的乳香,表達對生命的積極態度。如今,這款香氛作品已不僅是一項課堂作業,而是被實際推向市場的產品。
「視障者能做到的,不只是創作一瓶香氛。」Stephanie強調,這些作品背後蘊藏的是每一位學員對世界的感知與故事,而芙彤園希望做的,就是幫助他們的創作從課堂走到市場,從夢想到現實,讓每一份天賦都能在職業中展翅飛翔。
以共好理念打造的職涯平台:讓天賦成為經濟價值
「視障調香師築夢計畫」的真正目標,是幫助視障者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。Stephanie認為,對這些學員來說,證照只是職業發展的敲門磚,最重要的是如何突破市場障礙,讓技術與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與回報。因此,她們不僅培訓學員技術,更致力於協助他們完成從作品到商品的整個過程。
「讓天賦能夠接軌市場需求,才能真正實現視障者職涯的突破。」Stephanie說道。這也是芙彤園推動「視障調香師築夢計畫」的初心——希望用共好的方式打造一個平台,讓每一位視障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舞台,並在其中實現經濟獨立與自我價值。
「秘香研製所」的成立不僅僅是為了讓這些視障者拿到證書,而是幫助他們真正成為市場中的一員,能夠用自己的專長與世界對話,並且賺取穩定的收入。這不僅是為視障者鋪設了一條職涯新路,更是在社會上打造出一個能夠接納多元人才的共好平台。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或支持這項計劃,請搜尋「視障調香師築夢計畫」,一起為這些學員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。
新聞來源:https://csr.cw.com.tw/article/43853